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3-12-14
本案涉及一起医疗纠纷,具体情况是在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老太受到了12根肋骨的压断。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该案件并不属于医疗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在以下情形下不承担赔偿责任:
1. 患者或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
2. 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
3. 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然而,在第一种情形下,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也存在过错,那么他们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为了处理医疗纠纷,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医疗机构应按规定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如果因抢救急危患者而未能及时书写病历,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补记。患者有权要求在医疗机构内复印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检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客观病历资料,复印费由患者支付。其他病历在发生争议时依法封存,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
2. 当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依法保存可能与患者发生不良后果有关的实物证据,如药液、血液等。实物证据应在医患双方共同封存,如果患方不在场,则由医务部门人员封存。
3. 如果医患双方对患者死因有争议,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医方代表应为医务部门人员,患方代表应是死者的法定第一继承人或其书面委托人。如果患方对在医疗机构存放的尸体超过2周不处理,医疗机构可以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处理,相关费用由患方承担。
4. 当事人发现自身身体受到损害后,应在一年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提起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对于患者死亡和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情况,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处理申请后7日内移送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处理申请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并在处理期间不能同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处理申请后10日内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并将相关材料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当事人对首次鉴定不服时,可以在收到鉴定结果后15日内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次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