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4-07-13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果检察长负责的案件与案件当事人存在亲属关系,检察长应当自行回避。如果检察长未能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以下情况下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对于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在一些案件中,一审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二审发回重审,审判委员会是否可以再次对该案进行讨论决定?笔者认为,审判委员会不应再次对该案进行讨论决定。尽管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没有对审判委员会的回避作出规定,但由于审判委员会对案件处理具有绝对权威,合议庭必须执行。因此,为避免审判委员会受先前决定的影响,不宜再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应由合议庭独立作出裁判,以确保案件得到客观公正处理。
在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案件中,被告人与执行法院发生直接对抗,执行法院实际上成为被害人的角色。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的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根据这一规定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案件,就可能使执行法院成为审判法院。如果法院成为争议的一方,该法院的所有审判人员也都与本案产生了利害关系,应当回避,这必然导致法院的回避。从公正的原则出发,如果法官或法院与当事人有某种关系,甚至变成了争议的一方,则即使其作出的判决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也难脱不公正之嫌,会造成法院裁判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