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8-12
该罪行侵犯了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管理制度的客体。由于枪支具有较大的杀伤力,一旦丢失,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为了确保公务用枪的安全,《枪支管理法》对公务用枪的日常管理有严格规定,要求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必须妥善保管枪支,确保枪支的安全,严防枪支被盗、抢劫、丢失或发生其他事故。这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人员应尽的职责。
该罪行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
该罪行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可被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包括:
该罪行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枪支丢失却不及时报告。如果行为人对于枪支丢失不知情并未报告,不构成该罪行。行为人对于枪支丢失可能是出于过失,但不及时报告则是出于故意。
该罪行的罪过形式是过失与实际情况不符。行为人丢失枪支后,对于枪支流失于社会对公共安全的潜在危险,理智正常的人都能够预见,因此不存在疏忽大意成立的余地。如果行为人已经预见到严重后果的可能性,但因为害怕受到处分而不及时报告,对危害后果的发生抱有侥幸心理,导致严重后果发生,只能认定行为人是在“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即间接故意),而不能认定为“轻信能够避免”。
该罪行存在间接故意成立的可能,即行为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对严重后果的发生听之任之。
不能排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基于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在法律上,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地位是相同的。既然间接故意可以构成该罪行,那么直接故意当然也可以构成;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出于其他目的(例如报复社会)而对严重后果的发生抱有希望的态度。因此,筆者认为,该罪行的主观方面不可能基于过失的心理态度,只能认定为故意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