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丢失枪支不报罪起诉状如何认定丢失枪支不报罪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文书 > 起诉书法律知识

有了丢失枪支不报罪起诉状如何认定丢失枪支不报罪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8-12

 
186277
【有了丢失枪支不报罪相关法律知识科普】近年来,持枪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单位和人员疏于枪支管理,屡屡发生枪支被盗、被抢或丢失的事件,从而使枪支流做社会,为犯罪分子所获取、利用。对公共安全形成潜在的严重威胁。因此,如果丢失枪支不报的,就可能构成犯罪。有了丢失枪支不报罪起诉状,那具体该怎么认定丢失枪支不报罪呢?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解释一下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了解。

如何界定不报告丢失枪支的罪行

一、客体要件

该罪行侵犯了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管理制度的客体。由于枪支具有较大的杀伤力,一旦丢失,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为了确保公务用枪的安全,《枪支管理法》对公务用枪的日常管理有严格规定,要求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必须妥善保管枪支,确保枪支的安全,严防枪支被盗、抢劫、丢失或发生其他事故。这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人员应尽的职责。

二、客观要件

该罪行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

三、主体要件

该罪行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可被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包括:

  1.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机关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和担负案件侦查任务的检察人员;海关的缉私人员。
  2. 国家重要的军工、金融、仓储、科研等单位的专职守护、押运人员在执行守护、押运任务时确有必要使用枪支。

四、主观要件

该罪行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枪支丢失却不及时报告。如果行为人对于枪支丢失不知情并未报告,不构成该罪行。行为人对于枪支丢失可能是出于过失,但不及时报告则是出于故意。

如何确定不报告丢失枪支的罪行

一、罪行的认定标准

该罪行的罪过形式是过失与实际情况不符。行为人丢失枪支后,对于枪支流失于社会对公共安全的潜在危险,理智正常的人都能够预见,因此不存在疏忽大意成立的余地。如果行为人已经预见到严重后果的可能性,但因为害怕受到处分而不及时报告,对危害后果的发生抱有侥幸心理,导致严重后果发生,只能认定行为人是在“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即间接故意),而不能认定为“轻信能够避免”。

二、罪行的间接故意成立可能性

该罪行存在间接故意成立的可能,即行为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对严重后果的发生听之任之。

三、罪行的直接故意成立可能性

不能排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基于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在法律上,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地位是相同的。既然间接故意可以构成该罪行,那么直接故意当然也可以构成;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出于其他目的(例如报复社会)而对严重后果的发生抱有希望的态度。因此,筆者认为,该罪行的主观方面不可能基于过失的心理态度,只能认定为故意犯罪。

延伸阅读
  1. 猥亵妇女罪人证能告吗?
  2. 碰上套路贷,房产证不还怎么办
  3. 员工与领导谈话的隐私权问题
  4. 一、公开散布他人隐私的刑事责任
  5. 如何认定合伙经营诈骗行为

刑事文书热门知识

  1. 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自诉适用情况
  2. 自诉案件中的“私了”及其法律意义
  3. 自诉案件的程序
  4. 刑事裁定书
  5. 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的书写方式
  6. 自诉案件起诉的条件
  7. 刑事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的区别
刑事文书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