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1-11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害人的陈述是刑事案件中的一种证据,但仅凭被害人的陈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认定被告人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可以作为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包括:
这些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已经构成犯罪,这是免刑制度的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不构成犯罪,则不会有刑罚处罚问题,更不会有免刑的情况。同时,这也是免刑制度与刑法第十三条“但书”规定的区别关键点。根据刑法第十三条“但书”的规定,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就不认定为犯罪,这意味着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不予处罚。而免刑制度是指行为人有罪,但由于某种特殊情况的存在,免除其刑罚,免刑制度与无罪的区别在于此。
犯罪情节轻微是免刑制度适用的本质条件。所谓“犯罪情节轻微”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不大,罪犯的人身危险性较小。只有具备这一实质条件才可考虑免除刑罚的适用。如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或者罪犯的主观恶性较大,则不能适用免除处罚。这里的“犯罪情节”应作广义的理解,它包括了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即包括了刑法所规定的10种具体的免刑情节。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犯罪情节并不包括各种具体的免刑情节,而是指犯罪的酌定情节,这显然有违于立法精神。在此须指出的是,犯罪情节轻微与刑法第十三条“但书”中所指的“情节显著轻微”不仅存在量的差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在定罪量刑时务必区分清楚。具体情况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然后加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