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确定合同履行期限,诉讼时效合何时计算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1-20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签订合同的时候,要在合同中载明合同履行的期限,如果没有载明的,可以通过补充的方式约定,那么不能确定合同履行期限,诉讼时效合什么时候计算?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合同履行期限的确定和诉讼时效的计算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或者无法确定履行期限的情况,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五条,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间应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而根据该规定的第六条,对于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第六十一条和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如果可以确定履行期限,那么诉讼时效期间应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但是,如果无法确定履行期限,那么诉讼时效期间应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过,如果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那么诉讼时效期间应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合同履行期限的变更的条件
合同履行期限的变更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 具备合同履行变更的客观事实。所谓客观事实是指作为法律行为成立基础或环境的一切客观事实。合同履行变更是指情事在客观上发生了异常变动。这种变动不仅包括交易和经济情况的变化,也包括非经济事实的变化。2. 合同履行变更发生在合同成立生效以后,履行终止以前。如果合同履行变更发生在合同订立时,当事人应当认识到发生的事实,并且仍然以对自己不利的已变更的情事作为合同的内容,表明当事人自愿承担风险,因此事后没有保护的必要。另一方面,如果在合同履行完毕后才发生合同履行变更,由于此时合同关系已经消灭,所以不适用合同履行变更原则。3. 合同履行变更是当事人无法预见的。如果当事人在订约时能够预见合同履行变更,表明他们已经承担了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不适用合同履行变更原则。如果当事人对合同履行变更没有预见,但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应当可以预见,仍然不能主张合同履行变更。4. 合同履行变更不能归责于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对于合同履行变更没有过错。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可以分为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和其他事件三种。5. 合同履行变更导致原合同的履行不公平。合同履行变更通常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如果继续履行合同,会对当事人造成明显的不公平,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在适用合同履行变更原则时,需要把握好度,即合同履行变更必须造成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极不均衡,如果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影响较小,就不能适用这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