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24-05-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以下行为之一的人将受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处罚,罚款金额在二百元至二千元之间:
1.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但尚不构成犯罪的情况。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如果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和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并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对于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吊销行为人的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从而导致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和行政责任无法确定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推卸和逃避责任。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动机通常是为了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虽然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明显的故意。
要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根据刑法理论,确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进行认定。如果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前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然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行为与事故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只负有同等或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尚未达到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标准,或者在负有全部或主要责任的情况下只导致一人重伤,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驾驶证或无牌照驾驶等情况,即使行为人事后逃逸,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
即使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没有逃离现场(有时不可能逃跑),但在将伤者送往医院后或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虽然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方面都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也应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