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2-22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指定的监护人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或者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时,可以进行监护人的变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三十一条规定,对于监护人的确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可以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如果相关当事人对指定结果不满意,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此外,相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在指定监护人时,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并在具备监护资格的人中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进行指定。
如果在指定监护人之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那么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将担任临时监护人。
一旦监护人被指定,就不得擅自进行变更。如果擅自进行变更,被指定的监护人仍然承担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三十六条规定,监护人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相关个人或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并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同时,根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新的监护人。
这些情形包括:
根据上述规定,个人和组织包括其他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和民政部门等。
对于未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个人和民政部门以外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