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2-29
协议拆迁的法律效力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协议拆迁是指以协议的形式进行的拆迁行为,其中一方通常是镇政府或街道办,另一方则是被拆迁户。虽然协议拆迁表面上看起来是双方自愿签订的搬迁或拆迁安置协议,但实际上却属于违法协议。协议拆迁没有法律依据,拆迁行为属于政府的行政行为。
协议拆迁属于行政协议,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是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包括审查行政行为的内容、程序和适用法律的合法性。因此,协议拆迁的合法性也需要经过行政诉讼的审查。
协议拆迁协议通常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在法庭上,被告方可能会提供《土地管理法》或市委、市政府、县政府的文件作为协议拆迁的依据。然而,《土地管理法》并没有对协议拆迁做出任何规定,市委、市政府或县政府的文件也不能作为协议拆迁的法律依据。因此,协议拆迁缺乏法律依据。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拆迁房屋应先进行补偿,然后再进行拆迁。如果在未签订补偿协议的情况下进行拆迁,被拆迁人可以通过向公安机关报案、申请行政诉讼等方式来维权。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实施房屋征收应先进行补偿,然后进行搬迁。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在对被征收人进行补偿后,被征收人应在补偿协议约定或补偿决定确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强迫被征收人搬迁。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是被禁止的。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如果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仍未搬迁,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附有补偿金额、专户存储账号、产权调换房屋和周转用房的地点和面积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