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22
在这种情况下,一人的侵权行为与他人的债务不履行相互竞合,导致不真正连带债务的产生。例如,甲将自己的贵重物品交给乙保管,乙因疏忽而导致物品被丙盗窃,乙无法返还物品给甲,对甲产生债务不履行的责任,而丙因盗窃行为负有侵权责任,从而构成不真正连带债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分析各债务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以及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债务不履行的过失程度通常是由于疏忽大意,而侵权行为则可能涉及故意或过失,例如盗窃或故意毁坏等。在故意侵权的情况下,由于主观恶意远大于债务不履行,侵权行为的债务人承担终局责任。而在过失的情况下,由于其主观恶意与债务不履行相近,债务人之间对损害承担同等责任,不存在终局责任人。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合同上的债务竞合,导致不真正连带债务的产生。例如,张某的母羊丢失后多次寻找无果,于是张某与邻村的王某、同村的李某分别订立了两份寻羊合同。根据这两份合同,王某和李某分别对债权人张某负有寻找走失母羊的债务。当王某或李某一方履行了义务时,另一方的债务就消除了。在这种情况下,各债务人的不履行均可能导致损害发生,但任何一方独立承担赔偿责任都不会增加其应承担的部分。因此,不会出现追偿问题,也不存在终局责任人。然而,其他未赔偿债务的债务人可能因此免除债务,这可能存在不公平的情况。因此,各债务人可以协商分担责任,或者债权人可以将债务人中的一部分或全部诉至法院,并由法院根据公平原则进行分担。
在这种情况下,侵权人承担终局责任。这类案件在保险业务中较为常见。例如,甲向乙保险公司投保的汽车被丙故意损坏,乙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对甲负有赔偿损失的债务,而丙因侵权行为也对甲负有赔偿损失的债务,因此乙和丙对甲分别承担不真正连带债务。对于这类纠纷,我国《保险法》第44条明确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一债务人基于合同,另一债务人基于法律规定的扶养义务,导致不真正连带债务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一债务人履行合同已满足债权人的需求,其他债务人的义务基础丧失,因此不存在终局责任人。
在这种情况下,数人分别因各自的侵权行为,使他人遭受同一损害,导致不真正连带债务的产生。例如,甲不法侵占乙的房屋,而丙又不法将其烧毁,此时甲和丙分别对乙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构成不真正连带债务。在这种情形下,各债务人之间的损害行为烈度基本相同,不存在终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