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1-22
根据刑法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要构成诈骗罪,必须满足以下要件:
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而对于一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了欺骗手段,但其侵犯的客体并不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因此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诈骗罪的客体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包括骗取其他非法利益。此外,根据刑法第193条的规定,贷款诈骗罪是另外一种犯罪行为。
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行为可以是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目的是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欺诈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没有限制,可以是语言欺诈或者动作欺诈。行为人利用被害人的错误认识取得财产也构成欺诈行为。但是,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如果欺诈行为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则不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的成立还要求被害人在错误认识的基础上作出财产处分,并且行为人通过欺诈行为获得了财产,从而导致被害人财产上的损失。根据刑法的规定,诈骗罪的数额较大是指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
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诈骗罪在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综上所述,如果欠货款是通过虚构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让对方将货物送来,有意不付款或者只付少量款项,那么这种行为不属于欠货款,而是构成非法占有财物的诈骗行为。但是,如果是以真实身份和真实事由进行的活动,并非使用欺诈手段,那么只能视为经济纠纷,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