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6-25
在医疗事故争议处理或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病历涂改部分是医患双方争论的焦点。判定涂改部分的真实性对于确定责任至关重要。涂改是指在病历书写完成后,为了掩盖原病历的真实性而违背客观事实进行的涂抹、修改行为。其目的是为了逃避责任,谋取不正当利益。需要严格区分这种涂改和因笔误或其他合理理由而进行的修改。根据《医院工作制度》的规定,上级医师可以审查修改下级医师记录的病历。医师因笔误或上级医师审查需对病历作出修改时,应保证原记录清楚、可辨认。修改时应使用不同颜色(一般为红色)墨水书写,并注明修改时间和签名。如遗漏重要内容需要补记时,医师应在发现后及时补记,位置与上次相关病程记录紧邻,注明补记时间并签名,也可以与上级医师同时签名。在医疗事故争议发生后,医师不得再对病历进行修改。为了减少对病历涂改部分的质疑和争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师书写病历的基本功训练,提高病历质量,确保病历的客观、真实、完整,为医疗事故责任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医师不得隐匿、伪造或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病历作为医学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伪造、隐匿、销毁病历属于违法行为。医师应坚持尊重科学、注重客观、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原则,如实记录病历。根据《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有隐匿、伪造或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八条也对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的违法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适用于患者的行为调整。病历的一部分可以由患者保管。对于未在医院建立档案的门诊病历,在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也不得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当患者希望获得其病历资料或对病历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时,不得采取抢夺行为。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可以复印或复制相关病历资料。为保证病历的真实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规定了医患双方共同在场时对病历和其他相关物品的封存。因此,即使医患双方信息不平等,患者也可以通过上述多种措施保证原始病历的真实。
综上所述,根据法律规定,病历涂改是医疗事故争议处理中的重要问题。医师应遵守相关规定,确保病历的客观、真实、完整。患者也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保障,可以采取合法手段保证病历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