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3-27
1. 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的卫生总支出应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以上。然而,我国的卫生总支出比例偏低,甚至低于一些非洲国家。这导致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比例偏高。
2.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镇,但城市的医疗设施并没有相应增加。以北京市为例,三级医院的数量主要集中在城区,而郊区的居民却没有便利的医疗资源。这导致大量居民需要长时间的跋涉才能获得合适的医疗服务。
3. 就诊机制不合理
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采用分级的预约制度,患者首先预约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则由医生进行转诊。这种转诊机制可以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然而,在我国,患者往往直接去大医院挂号,导致就诊流程不合理,排队时间长。
4. 医疗商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医疗商业化的发展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开大处方、滥检查和乱收费等行为。这些行为使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下降。此外,少数医务人员出现了拜金主义思想,对病人不负责任,甚至勒索病人钱财。这些问题导致医患关系的恶化。
1. 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并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减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负担。同时,政府应推动医院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诊断、救治、护理和服务等环节,以减少经济利益对医疗行为的影响。
2. 患者要尊重医学
患者应该尊重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医务人员应依法执业,规范执业行为,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患者不应怀疑医生的敬业精神,因为医生没有故意“医死或医坏”患者的动机。患者应接受事实,不要过度责怪医生,以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3. 医院与媒体的合作
医院在处理医患纠纷时,应与媒体进行积极的沟通,给予合理的解释。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时应客观公正,成为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4. 畅通医患沟通渠道
医患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医院应主动采取措施畅通医患沟通渠道。医疗机构应积极回应患者的需求,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加患者对医疗过程的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