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05-29
某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王某在一次宴请自己老战友的酒席上与酒店老板李某发生争执。王某一气之下,将酒店内的一台高级进口彩电砸坏,并扬言要吊销李某的营业执照。李某在多次向王某索赔无效的情况下,以王某为县公安局干部为由,要求公安局予以赔偿。被公安局拒绝后,李某以县公安局为被告,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县公安局赔偿自己的损失。
本案涉及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和公务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第十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本案中,王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合法权益,符合行政诉讼的受理条件。然而,王某的行为并非以公安局的名义进行,不属于公务行为,因此他的行为也不可能被视为行政行为。因此,对于此案,应当追究王某个人的责任,而不是行政机关。李某应该选择民事诉讼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行政诉讼。
本案涉及公务员的双重身份问题。公务员的双重身份指的是,公务员首先是一个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他通过担任行政公职而具备了代表国家从事公务活动的资格,并享有一般公民所不具备的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在行政法上,公务员的两种身份对应着个人行为和公务行为。然而,由于公务员的两种身份属于同一主体,很难进行区分。然而,我们认为区分公务员的这两种身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第一,区分公务员的这两种身份有助于确定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一般来说,当公务员以公务员的身份出现时,其行为属于公务行为,而与其公务员身份无关的行为则多属于个人行为;第二,区分公务员的这两种身份有助于公民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公务员代表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相对人有服从的义务,而对于普通人的命令和行为,人们则没有服从的义务;第三,区分公务员的这两种身份有助于确定责任归属。当公务员以公务员身份出现时,他与行政主体之间存在行政职务委托关系,其行为属于公务行为,所引起的后果由行政主体承担;而当公务员以普通公民身份出现时,他与行政主体之间不存在行政职务委托关系,其行为属于个人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完全由自己承担;第四,确定公务员的这两种身份有助于受害方确定救济途径。对于公务员以公务员身份引起的侵害,受害方通常可以通过行政诉讼寻求救济,而公务员以普通公民身份引起的诉讼往往是民事或刑事诉讼,而不是行政诉讼。本案即是一个例子。在本案中,王某的行为与其公务员身份无关,完全是以普通公民的身份进行的。因此,受害方只能通过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诉讼来寻求救济,而不是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