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22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责任免除条款在形式上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但并未明确规定其实质性条件。因此,许多车主误以为合同条款一定具有法律效力,导致对于免赔规定只能被动接受。然而,并非所有的“白纸黑字”都具有法律效力。
我国《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等方式对消费者作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因此,格式合同中含有免责条款的内容均无效。
根据相关法规,责任免除条款必须具备公平合理的特点才具备法律约束力。责任免除条款的目的是减少或免除一方应承担的合同义务,但这种减少和免除必须是公平合理的。如果责任免除条款不合理地减少或免除合同义务,就违背了基本的公平原则。因此,即使这些不合理、不合法的内容写入保险条款中,也不应发生法律效力。
确定某一保险责任免除条款是否合理和公平并不容易,缺乏具体的标准和尺度。只能在具体案例中,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当事人的意图,并结合其他条件来判定某一具体的责任免除条款是否合理、公平,并是否适用。在本案例中,要求杨先生能随时知道谁撞了他的车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保险公司免除部分赔偿责任属于不合理、不公平的行为。
对于这些不公平、不合理的责任免除条款,依法应当视为无效。被保险人有权通过诉讼方式要求保险公司赔偿保险金。例如,行驶证丢失导致保险公司免赔5%,钥匙少一把导致保险公司免赔5%等情况,都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