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律法规 > 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法律知识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1-02

 
125523
2011年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2次会议、2010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如下,一起来看看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诈骗数额的认定

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为了依法打击诈骗犯罪活动,保护公私财产所有权,我们结合司法实践的需要,对办理诈骗刑事案件中的数额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以上规定的数额范围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二条 诈骗数额标准下的从严惩处

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准,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从严惩处:

  1. 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2. 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3. 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
  4. 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5. 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如果诈骗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或“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以上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应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或“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三条 诈骗数额标准下的不起诉或免予刑事处罚

诈骗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并且行为人认罪、悔罪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不起诉或免予刑事处罚:

  1. 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2. 一审宣判前全部退赃、退赔的;
  3. 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4. 被害人谅解的;
  5. 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第四条 诈骗近亲属的处理

对于诈骗近亲属的财物,如果近亲属谅解,一般可以不按犯罪处理。如果确有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具体处理也应酌情从宽。

第五条 诈骗未遂的处理

对于诈骗未遂的情况,如果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

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1. 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2. 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3. 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

如果实施以上行为的数量达到以上规定标准的十倍以上,或者诈骗手段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第六条 既遂和未遂诈骗的处罚

如果诈骗既有既遂又有未遂的情况,并且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应根据处罚较重的规定进行处罚;如果达到相同量刑幅度的,以诈骗罪既遂处罚。

第七条 提供帮助的共同犯罪

明知他人实施诈骗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费用结算等帮助的,应视为共同犯罪。

第八条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处罚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应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 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

对于案发后查封、扣押、冻结的诈骗财物及其孳息,如果权属明确,应当发还被害人;如果权属不明确,可以按被骗款物占查封、扣押、冻结财物及其孳息总额的比例发还被害人,但已获退赔的应予扣除。

第十条 追缴诈骗财物的情况

如果行为人已将诈骗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缴:

  1. 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的;
  2. 对方无偿取得诈骗财物的;
  3. 对方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诈骗财物的;
  4. 对方取得诈骗财物系源于非法债务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

如果他人善意取得诈骗财物,不予追缴。

第十一条 解释适用的问题

对于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情况,以本解释为准。

延伸阅读
  1. 犯罪嫌疑人是否可以拒绝律师辩护?
  2. 刑事自诉案件的反诉
  3. 罚金刑由哪个部门执行
  4. 刑事自诉案件的类型有哪些
  5. 网聊记录可以作为刑事案件证据吗

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主权原则
  2.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处罚
  3. 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内犯罪是否加重刑罚
  4. 检察院申诉程序的要求
  5. 上诉人信息
  6. 未成年人自首能否轻判
  7. 刑事简易程序适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什么
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