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24-06-13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不利于自己的问题并保持沉默。沉默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追诉官员或法官的讯问,并在整个讯问过程中保持沉默。司法警察、检察官或法官有责任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享有沉默权,法官不得因被追诉人保持沉默而对其不利或作出不公正的裁决。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于或不利于自己的陈述,但这种陈述必须是出于真实的意愿。官员不得使用暴力、威胁等强制手段迫使被指控人作出有罪供述,法院不得将此类供述作为定案的依据。
沉默权起源于英国的判例法系。17世纪,英国公民李*本因涉嫌出版煽动性书刊而被指控,在该案中他拒绝回答不利于自己的问题,结果被法院以藐视法庭罪判刑。刑满释放后,李*本提出申诉,要求确认自己保持沉默的权利,并得到了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1898年的《刑事证据法》是最早确立沉默权的成文法,此后沉默权成为英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在美国,沉默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体现在联邦宪法修正案第五条中。里程碑式的“米兰达规则”明确规定,在刑事程序的审前和审判阶段,个人都有保持沉默的权利。沉默权在大陆法系国家也得到逐渐认可。
法国于1897年确立了预审法官讯问时告知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和律师在场权的规定,如今沉默权已成为法国刑事诉讼的重要原则。1994年修订的《德国刑诉法典》第十章明确规定了讯问人员告知沉默权的义务。日本刑诉法第311条规定,被告人可以始终保持沉默或拒绝对任何质问作出供述。类似的规定也存在于意大利、荷兰等国家。
从上述发展可以看出,沉默权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在保护个人权利、限制司法专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和《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7条都对沉默权进行了规定。这表明沉默权作为被指控者的重要诉讼权利,在全球范围内逐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