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09-26
公诉权的拓展需要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以保持与侦查权和审判权的相当性和均等性。公诉权的拓展不能过度,也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否则将导致三权之间再次失衡,无法实现三权制衡的目标。为了掌握这个度,我们需要从设置三权的目标来进行分析。设立三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正,使三权在行使过程中能够有效且合理地运行。具体而言,侦查应该为公诉服务,侦诉之间应相互协调配合,在证据收集方面完全服从于公诉的要求,以确保控诉职能能够有效行使。同时,侦查又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使其与侦诉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互制约。公诉对所有侦查活动应享有有效的监督权,实现事后和动态的全方位监督。审判应保持中立,与公诉相互分立,根据事实、法律和证据对公诉主张和理由进行评判。公诉对审判应能够有效监督,形成独立的评判机构。这就是公诉权拓展应掌握的度。
公诉权作为一种监督权,不应具有任何实体性内容,而应当是一种程序性的权力。公诉权不具有最终作出有效实体内容的权力,只享有作出程序性决定和引起其他程序的权力。审判权是最终的实体决定权,只有人民法院才享有最终定罪量刑的权力。公诉权本身是一种引起追诉程序的权力,引发审判来确定事实和后果,而不是决定事实和后果。公诉权对审判权的监督也不具有实体性,只是引起一定程序的权力。在公诉权的拓展过程中,不能以赋予其部分最终实体性决定权作为"均衡"的代价。
公诉权虽然是一种监督权,但其基本职能包括追诉和监督两项。公诉权的实现必须融入到现实的刑事诉讼活动中,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合法授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为基础。公诉机关在控诉中起关键作用,侦查活动在证据收集等方面服从于公诉,但在具体侦查活动方面享有自由决定权,同时受到公诉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侦查的公正和控诉的成功。审判以判决或裁定的方式制约公诉的事实和理由,而公诉必须享有较大的监督权限,能够通过监督与审判对抗,防止对犯罪的放纵和对公民权利的非法侵犯和剥夺。公诉权的拓展应注重权力行使的实际效果,以确保追诉和监督的有效实施。
为了构建我国的侦诉关系模式,可以借鉴公诉引导侦查的模式。同时,应设立上诉法院,增加审判的透明度,包括法律本身的透明和审判程序的透明。此外,还应缩小自由裁量权的范围。这些举措将有助于重构我国的诉审关系,实现公正的刑事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