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程序中拘传的规定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3-11-19
我们听说过拘留,那么大家是否听说过拘传,那么对于拘传又有哪些相关的规定,接下来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大家对于的疑问有很大帮助。
拘传的执行程序
公安机关的拘传程序
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1条规定,公安机关在拘传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出示拘传证,并责令其在拘传证上签名盖章摁指印。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应当被要求在拘传证上填写到案时间。讯问结束后,犯罪嫌疑人应当在拘传证上填写讯问结束时间。如果犯罪嫌疑人拒绝填写,侦查人员应当在拘传证上注明。
拘传的执行方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第64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的拘传由司法警察执行,执行人员不得少于2人。在执行拘传时,应当出示拘传票。如果有人抗拒拘传,可以使用戒具。拘传后,应当在12小时内进行讯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拘传程序的规定与此基本相同,但要求拘传后必须立即进行讯问。
刑事案件指定管辖的处理方法
指定管辖的定义
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对某一案件行使管辖权。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只规定了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对于对管辖有异议后指定管辖的案件,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处理方法
在该案件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交犯罪地或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由该公安机关移送相应的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这种方法可能会增加工作量,影响诉讼效率,但由于相应的检察机关具备对该案的公诉权,相应的审判机关具备对该案的审判权,避免了一些汇报、协商、指定环节,从而提高了司法效率。
第二种处理方法
负责侦查的县级公安机关首先向其上一级公安机关汇报,上一级公安机关再与当地中级法院协商,法院经研究确定由某一基层法院管辖,并通知与中级法院对应的市检察院,市检察院再通知相应的基层检察院。这种方法可能需要协商、研究的环节,可能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如果已经采取了逮捕强制措施,侦查羁押期限前尚未确定公诉机关,侦查机关可能需要申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或变更强制措施,否则可能面临超期羁押的情况。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措施选择
根据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措施。
传唤和拘传的规定
根据第九十二条规定,对于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必须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9月2日)第六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根据案件情况,可以对被告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决定逮捕的措施。如果合议庭或者独任审判员认为应当撤销或变更强制措施,需要报请院长批准。根据第六十四条规定,对于经过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根据案件情况有必要拘传的被告人,可以拘传。拘传由司法警察执行,执行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在拘传被告人时,应当出示拘传票。对于抗拒拘传的情况,可以使用戒具。根据第六十五条规定,审判人员对被拘传的人,应当在拘传后的十二小时以内讯问完毕,不得以连续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被拘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