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24-08-02
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式,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使其按照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行为。教唆犯与被教唆者形成共犯关系,因此,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应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对于不满十四周岁或者患有精神病的人,他们与教唆犯之间不构成共犯关系,只能对教唆犯进行单独定罪和量刑。
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一般共犯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则构成犯罪集团。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人被视为主犯,对其应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进行处罚。在此之外的主犯,根据其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行为进行处罚。除了主犯、从犯和胁从犯之外,还有教唆犯,即教唆他人犯罪的人。
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备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之间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危害,并决意参与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共同犯罪故意只要求在刑法规定的范围内相同,并不要求具体形式和内容完全相同。例如,一方可能是直接故意,另一方可能是间接故意,只要双方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就可以构成共犯。通过共同的犯罪故意,二人以上的共同犯罪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共同犯罪行为比单独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一、实行故意:共同犯罪中的实行故意是指实行犯对其犯罪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希望或放任的心理状态。如果共同犯罪中只有一个实行犯,那么,除了这个实行犯明知是与其他共同犯罪人(如教唆犯、帮助犯)一起实施犯罪外,其对犯罪结果的故意心理状态与单独犯罪的故意相同。然而,在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的情况下,各实行犯之间在主观上具有犯意的联系,并自觉地协调相互的实行行为,以达到共同犯罪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共同犯罪中的实行故意与单独犯罪的故意不同,需要在认定共同犯罪时加以注意。
二、组织故意:组织故意是指组织犯的犯罪故意。组织犯是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他领导、策划、指挥实施犯罪活动。因此,组织犯对各共同犯罪人实施的犯罪活动都具有共同犯罪故意。
三、教唆故意:教唆故意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教唆犯的故意具有双重心理状态。在认识因素中,教唆犯不仅认识到自己的教唆行为会使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行为,还认识到被教唆人的犯罪行为将会对社会产生危害。在意志因素中,教唆犯希望或放任自己的教唆行为引起被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和犯罪行为,并希望或放任被教唆人的犯罪行为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四、帮助故意:帮助故意是指帮助他人(主要是实行犯)犯罪的故意。帮助犯在主观上也具有双重心理状态。在认识因素中,帮助犯既认识到实行犯所实施的是犯罪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将产生的危害结果,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帮助实行犯实施犯罪的行为,即为实行犯提供便利条件。在意志因素中,帮助犯希望或放任自己的行为能为实行犯提供方便,并希望或放任通过自己的帮助实行犯能够顺利地完成犯罪或产生一定的犯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