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7-29
在刑事判决中,法院经常对犯罪分子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然而,实践中很少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而且大多数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都是针对重刑犯。然而,根据法律规定,剥夺政治权利可以适用于重罪和轻罪,可以附加适用或独立适用。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的条文分布在刑法的相关章节中。然而,在实际判决中,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况非常少见,有些法院几乎从未判决过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究其原因,可能是法院在对触犯相关条款的犯罪分子量刑时,只关注有期徒刑和拘役刑的判决,而忽视了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的判决。这种偏差应该在正确全面理解法律规定和适用法律的基础上逐步纠正,以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
根据《刑法》第58条规定,“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对此,司法界和理论界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从主刑到期日的第二天开始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例如,某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有期徒刑从2001年5月2日至2005年5月1日。那么,某人的剥夺政治权利刑期应从2005年5月2日至2008年5月1日。理由是,主刑完毕之日应当截止至当日的24点,剥夺政治权利应从完毕之日24点以后,也就是第二天开始计算。另一种意见认为,《刑法》第58条中的“完毕之日、假释之日”应当指的是当日。理由是,根据《刑法》第47条的规定,“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这里的执行之日包括当日。其次,如果某人于2005年5月1日早上刑满释放,那么5月1日释放出来的某人的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由哪个部门监管?一方面,某人已离开监狱,监狱已不再对其实施监管;另一方面,公安机关要从5月2日才对其实施监管,那么5月1日这一天就存在监管空白。因此,关于“执行完毕之日、假释之日”当日是否开始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问题,还有待法律进一步规范。
在对现有的五类监外执行罪犯进行调查时发现,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是最难管理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点。首先,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所需遵守的纪律规定主要是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规定,如“不得……”,而没有要求以积极的行动方式履行社会补偿义务的规定,导致被执行人认为只要自己没有从事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其他事项与自己无关。其次,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往往对被执行人的生活影响不大,即使被剥夺也不会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也没有强烈的惩罚感。第三,犯罪分子在剥夺政治权利刑罚执行期间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安部门的监督管理规定,但未构成犯罪,例如,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没有到执行机关报到或长期失控等。刑法对此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和惩罚性规定,因此在实践中无法像缓刑和假释等监外执行罪犯那样可以撤销缓刑和假释重新收监执行,惩罚性不足也是剥夺政治权利人员难以监管的根源。这也导致了犯罪分子在剥夺政治权利刑罚执行期间脱管和失控的比例高于其他四类监外执行罪犯。
2009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在执行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期间犯新罪应如何处理的批复》,主要解决了在执行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期间又犯新罪的数罪并罚、前罪尚未执行完毕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如何计算、前罪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是否适用于新罪的主刑执行期间以及剥夺政治权利之间如何并罚等问题。然而,在某些问题上,理论界仍存在争议。例如,《批复》第二条规定“前罪尚未执行完毕的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新罪的有期徒刑执行之日起停止计算”。但是,“停止计算日”应从哪一天开始?对于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情况,是从羁押日开始计算?还是从新罪一审判决之日、一审判决生效之日或一审判决后法院出具执行通知书之日开始计算?另外,如果犯新罪的人被羁押后又变更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那么这段时间是否应继续执行前罪尚未执行完毕的剥夺政治权利?对于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明确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