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8-13
根据我国《婚姻法》(修正案)第32条的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根据我国法律,离婚适用的条件包括:
一、诉讼外调解概念和作用
诉讼外调解,又称诉前调解或行政调解,是指在夫妻一方要求离婚时,可以先经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有关部门是指法院以外的相关部门,包括当事人所在单位、妇联、基层调解组织和行政主管部门。
诉讼外调解不是离婚的必经程序,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婚姻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先经过诉讼外的调解程序,以及选择哪个机关进行调解。诉讼外调解不影响婚姻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因此,诉讼外调解必须遵循自愿和合法的原则,不得强迫婚姻当事人进行调解。
由于有关部门对婚姻双方当事人及其矛盾都有一定了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婚姻家庭纠纷,防止矛盾进一步升级,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在诉讼外调解中,相关机关并非裁判机关,双方当事人的对立性较弱,可以避免进一步伤害夫妻感情、改善夫妻关系、消除对立情绪,因此易于当事人接受。这有效防止了当事人轻率离婚,或者促使双方达成离婚协议。
二、诉讼外调解结果
诉讼外调解一般有三种结果:
一、诉讼与管辖
离婚诉讼由一方当事人提起。一般原则是“原告就被告”,即原则上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没有经常居住地,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双方都是军人,一般应由被告住所地或被告所在部队团以上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一般由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满1年以上,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被劳动教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上述地域管辖是离婚案件管辖的一般原则。特殊情况下,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由原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以及被劳动教养或者被监禁的人提起的离婚诉讼,由原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辖。
二、调解
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由于调解发生在诉讼过程中,也被称为诉讼内调解。
在诉讼过程中进行调解,有利于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指导工作,妥善、慎重地处理离婚案件。而且对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当事人一般愿意执行,这不仅有效预防了纠纷的进一步恶化,也减少了法院的执行工作。
人民法院在调解时必须坚持自愿、合法的原则。同时,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要分清双方的是非责任。必要时,可以与当地的基层组织、有关单位密切合作,共同进行说服教育工作,以促进当事人互谅互让,促成和好或达成离婚协议。
调解的结果有三种:
三、审理与判决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除非当事人无法表达意愿,否则都应出庭。如果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由于离婚案件涉及当事人的隐私,如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可以不公开审理,但宣告判决必须公开。如果一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去世,双方当事人的关系将自然消失,离婚诉讼将失去实际意义,人民法院应终结诉讼。
对于调解无效的离婚案件,人民法院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作出关于离婚与否以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的判决。对于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除非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6个月内不得重新提起离婚诉讼,被告则不受上述期限的限制。实践中,如果一方坚决不同意离婚且没有法定判决离婚的情况下,原告往往需要等待6个月后才能提起第二次离婚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