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6-05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中的普通诉讼时效为两年。然而,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民法总则草案的修改,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被调整为三年。
根据草案的修改,一般时效期间由原来的两年调整为三年。这一调整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梁慧星表示,在起草民法典的讨论中,民法学者一致认为现行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时效期间过短,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因此有必要适当延长时效期间。
考虑到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通讯手段的现代化,行使权利变得更加方便,导致普通时效期间缩短的趋势。
在总结民法通则实施以来的司法实践基础上,草案特别参考了德国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国家的经验。在增设了十年长期时效期间的同时,将普通时效期间改为三年。
通过以上的调整,民事诉讼时效得到了合理的延长,更好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一调整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