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其他特殊侵权法律知识

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点击数:37 更新时间:2024-03-24

 
99981

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与界限

一、受胁迫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根据我国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行为是指为了免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刑法并未将所有受胁迫而为的行为都认定为胁从犯,而是根据其社会危害性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

当行为人受到的胁迫直接威胁到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安全,或者公共利益安全时,如果行为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则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紧急避险,而不应视为胁从犯。因此,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界限在于行为人损害的利益是否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

举例来说,如果某甲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某乙的伤害,在某乙的胁迫下,将某丙开枪打死,则构成胁从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某甲对某丙的生命权造成的损害大于他所欲保护的生命权,超出了紧急避险的范畴。然而,如果某乙威胁某甲如不开枪将某丙打死,则某甲在这种情况下开枪将某丙打死,我们认为某甲同样应当构成胁从犯。因为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界限在于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即为了保护一个合法利益而损害另一个合法利益,既不能大于,也不能等于所保护的利益,否则就构成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避险过当是因受人胁迫导致的,则行为人构成胁从犯。由于刑法上将生命权的价值平等对待,因此如果某甲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损害某丙的生命,则当然构成胁从犯,但可以考虑对其免除处罚。

二、紧急避险是否受刑事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紧急避险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紧急避险人不会受到刑事处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紧急避险必须在必要的限度内进行,超过这个限度可能改变紧急避险的性质,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21条的规定,如果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因此,如果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行为人将受到刑事处罚,但由于超过限度的紧急避险仍包含紧急避险的成分,其主观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对于那些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法律对其适用紧急避险有一定的限制。根据《刑法》第21条第3款的规定,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因此,像警察等在职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在遭遇危险时,不能以紧急避险为由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
  1. 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其他犯罪的区别
  2. 经济纠纷是否构成犯罪记录的问题
  3. 主犯和从犯的区别及处罚
  4. 共谋但未实施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5. 故意伤害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区别

特殊侵权热门知识

  1. 被欺凌者
  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与解读
  3. 产品缺陷制度的综合归纳及问题分析
  4. 刑讯逼供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5. 狗咬了人主人拒绝赔偿咋办
  6. 卖过期食品应该如何赔偿消费者
  7. 狗咬人法律规定:民法典如何规范?
特殊侵权知识导航

侵权纠纷解决方案

  1. 职务侵权纠纷
  2. 因建筑物倒塌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如何救济
  3.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致人损害如何维权
  4.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遭受损害如何维权
  5. 网站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律师函该如何应对
  6.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7.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