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8-05
环境侵权赔偿责任是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导致他人的人身权或财产权受到侵害,并由此产生的民事法律责任。关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则主要包括《民法通则》中的民事侵权责任规定、《侵权责任法》的基本规定、以及《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单项法律的相关规定,同时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务院环保部门的法律解释。这些规定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规则体系,其中包括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如果污染者因同一行为应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不会影响其承担侵权责任。然而,如果因同一行为应同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行政罚款、刑事罚金,而污染者的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赔偿责任具有优先性。
1991年,湖北省环保局和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处理东湖水污染案件时,就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法定条件问题向原国家环保局进行了咨询。原国家环保局严格依据《环境保护法》第41条的规定,通过《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复函》的形式,专门对环境污染损害责任的法定条件进行了解释。根据该函件,承担污染赔偿责任的法定条件是指排污单位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并导致其他单位或个人遭受损失。
根据上述解释,要承担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首先,排污者的排污行为必须“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其次,其他单位或个人必须“受到损害”。最后,环境污染危害与他人受到损害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简而言之,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三个法定条件分别是排污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
原国家环保局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法定条件的解释符合法学原理和立法宗旨,因此在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适用,并且必须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