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13
涉嫌污染环境罪是一种刑事犯罪行为,当派出所将嫌疑人带走后,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处理,包括拘留和讯问等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根据案件情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等措施。
根据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已立案的刑事案件应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依法先行拘留;对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逮捕。
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对存在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案件,应进行预审,核实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根据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
根据第一百一十八条的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负责进行。讯问时,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后,侦查人员应在看守所内进行讯问。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60条的规定,涉嫌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处置有放射性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具体情形,应予立案追诉的情况包括:
根据该规定,所述的“公私财产损失”包括污染环境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以及为防止污染扩散和消除污染而采取的必要、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
环境污染损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来自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产生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这些污染物经过转化、代谢、富集等反应后,才导致污染损害。与一般民事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不同,污染环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过程非常复杂。例如,日本的“水俣病”是由于当地的一家氮肥厂将含汞的废水排入河中,导致汞在鱼体中富集,当地居民食用这种鱼后患病。在这个系列环节中,单一的某个环节并不能导致“水俣病”,而是经过一系列的过程,最终导致了“水俣病”这一损害后果。
环境损害一般具有很长的潜伏期。环境具有消化人类废弃物的能力,但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某种污染物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无法消化掉的部分污染物会逐渐积累,最终导致损害的发生。例如,70年代发现的“富山骨痛病”潜伏期长达十几年。由石棉污染引起的石棉性肺癌的潜伏期可达30年。
环境损害常常经过广大空间和长时间的积累后形成,因此造成的损害是持续不断的,不会因侵权行为的停止而停止。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对一些污染损害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环境污染损害不会因为污染物的停止排放而立即消除,具有持续性。因此,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环境污染损害的广泛性表现在:
因此,环境污染损害具有复杂性、潜伏性、持续性和广泛性,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