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9-10
实施污染环境罪必须违反国家规定,即违反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或命令。这些法律和法规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以及《放射防护条例》、《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等专门法规。
实施污染环境罪的行为包括排放、倾倒和处置行为。排放是指将危险废物排入土地、水体、大气的行为,包括泵出、溢出、泄出、喷出、倒出等;倾倒是指通过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载运工具,向土地、水体、大气倾倒危险废物的行为;处置是指以焚烧、填埋或其他改变危险废物属性的方式处理危险废物,或将其置于特定场所或设施并不再取回的行为。
实施污染环境罪必须造成环境污染,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污染环境罪属于结果犯,行为人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根据其行为造成的后果加以认定。如果该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则构成污染环境罪;否则不能以犯罪论处。对于"严重后果"的标准,可参照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公布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
作为环境污染受害人一方,在诉讼中只需提供以下证据材料即可完成举证责任:
证明污染者进行了污染物的排放。
证明被侵权人遭受了损害。
证明污染者排放的污染物或其次生污染物与损害之间存在关联性。
而污染者要免除或减轻赔偿责任,需要证明以下事实:
证明排放的污染物不具备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证明排放的可造成损害的污染物并未到达损害发生地。
证明损害在污染物排放之前已经发生。
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形。
免责事由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不可抗力仅包括不可抗力中的自然原因;
2. 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及时采取了合理措施仍无法避免损害。
免责事由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当事人采取了合理措施仍无法避免损害;
2. 加害人需要证明第三人的过错;
3. 这种免责条件适用于一般的环境污染损害。
其他免责条件包括:
1. 战争行为引起海洋环境污染,为免责条件;
2. 负责灯塔或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其他过失行为造成海洋、水污染损害,为免责条件;
3. 损害是由于受害人的自身责任引起,在水污染的情况下,为免责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