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03
舆论监督在揭露渎职腐败行为、谴责道德缺失现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舆论监督也应当依法进行,不能取代政府和司法部门对事件的调查处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指出,正当的舆论监督对于促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公权力正当行使具有重要意义。
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道,一些网民出于朴素的善恶意识、正义观念、嫉恶如仇思想和同情弱者心理等人之常情,打抱不平、“行侠仗义”,这种行为可以理解。然而,在并不了解全面情况和因果关系的情况下,轻率出手,置法律于不顾,随意进行个人道德审判,就超出了正常舆论监督的范畴。
去年,人民法院审理的王-菲案被称为“网络暴力第一案”,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负责人表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公众权益保护带来了新的困扰。例如,"人肉搜索"行为将搜索对象的个人私密信息公布在网络上,严重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此外,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困扰着公众,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密码在网上被盗取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公民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如何在网络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成为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据介绍,"人肉搜索"在民事法律上主要涉及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隐私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是指公民个人对其私生活安宁、私生活秘密等所享有的权利。然而,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只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将隐私权涵盖在名誉权下予以保护,在刑事法律上主要通过侮辱罪及诽谤罪进行规制。
据了解,人民法院近年来审理了一些相关案件,一方面使网络暴力受害者能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通过司法裁判正确引导网民的网络行为,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然而,目前判定网络侵权违法行为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面临一定难度。因此,规范和引导网络言论还应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