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8-18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因被告人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根据最高法院的解释,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可以告知被害人、已故被害人的近亲属以及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然而,根据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不在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之内。2002年的最高人民法院批复也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驳回了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然而,随着2001年《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颁布实施,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在民事法律诉讼中得到了确认和保护。因此,越来越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犯罪行为导致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情况下,除了刑事处罚外,还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该条并没有将经济损失限制在物质损失范围内,也没有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之外。这表明立法的本意并不排除精神损害赔偿。
此外,根据最高法院的解释,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除适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外,还应适用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公民的非物质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因此,对于非物质损失,同样应该给予赔偿。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并未适用上述规定保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相反,他们根据相关解释,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受案范围的司法解释,驳回了当事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