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9-10
婚姻的基础建立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之上,直到上世纪才将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然而,婚姻中加入情感因素和过度浪漫的情感追求反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此外,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兴起使人们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增加,人们的观念、欲望和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李*河在北京市进行的一项随机抽样调查,有相当高比例的人有过婚外性行为,而人们对婚外性行为的态度非常严厉。因此,我国的离婚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离婚理由也越来越多样化,酗酒、遗弃、缺乏感情、性生活不和谐、彼此厌倦以及一系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都可以成为离婚理由。
西方学者根据离婚理由和离婚目的将离婚分为良性离婚和非良性离婚,但无论是良性离婚还是非良性离婚,只要给相对方造成损害,我们就应当考虑从制度上给予救济。特别是在非良性离婚的情况下,当婚姻关系是由于一方的重大过错甚至是违法行为导致破裂时,一方当事人往往忍受巨大痛苦、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因此,在离婚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然而,我国《婚姻法》未对离婚诉讼中的损害赔偿作出规定,《民法通则》及司法解释中也无相应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更无从寻求救济。尽管我国法学界有学者提及我国应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问题,但对离婚的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尚不多见。因此,在我国新的婚姻家庭法已形成专家稿草案、制定民法典已被提上日程、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呼声越来越高之际,笔者试图就此问题撰文研究,希望能有一定实际意义。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确定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保护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司法机关在相关案件中进行裁判提供了法律依据,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婚姻法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性质以及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的调整范围出发,讨论了离婚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可能性和实践必要性,将离婚中的损害分为离因之精神损害和离婚之精神损害,重点研究了离婚损害的法律继受、权利义务主体、请求权的让与与继承、赔偿原则及适用范围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