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0-26
精神损害的表现形式是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减损。精神痛苦的产生有两个来源:
(1) 侵害自然人生理的损害:当侵权行为侵害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时,给权利主体造成生理上的损害,从而在精神上产生痛苦。
(2) 侵害自然人心理的损害:当侵权行为侵害自然人的人身权利时,侵害了人的情绪、感情、思绪、意识等活动,导致人的精神活动受到障碍,产生不良情感,包括肉体上的痛苦。为减轻受害人及其家属的痛苦,应给予一定数额的金钱予以抚慰。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公民权益损害的赔偿立法发展趋势是保护范围逐步扩大,从仅限于财产损害赔偿发展到精神损害赔偿。如果我国不确立和完善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就无法融入世界法律发展潮流,也不利于保护我国在国外生活的公民的合法权益。
根据我国刑法第八条规定,对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公民犯罪的外国人,如果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然而,由于我国法律未赋予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当外国人在国外对我国公民犯罪造成精神痛苦时,我国公民无权请求支付抚慰金,这不利于保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
根据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国政府一直倡导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当受害人及其家属在自己或亲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遭受侵害时,被告人对其进行精神抚慰和经济补偿,可以使受害人或其家属的尊严、威信和社会评价恢复到最佳状态,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和政府的一贯主张相符合。
立法上的不公平:在三大诉讼中,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原告在遭受精神损害时有获得精神抚慰的法律规定,而在刑事诉讼中却没有这样的规定,这是立法上的不公平。
案件处理上的不公平:在审判实践中,被告人为了获得受害人的谅解,在与受害人达成和解协议时接受受害人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然而,在相同案情的情况下,如果被告人与受害人未达成和解协议,法院在判决中可能不支持受害人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这导致执法混乱,当事人无法理解法院的执法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