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19
法人或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案件,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当事人在侵权诉讼中未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请求,诉讼终结后再基于同一侵权事实另行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案件,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对于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在该刑事案件审结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也称为"精神抚慰原则"。在精神损害赔偿中,首先应采用非金钱赔偿的方式。只有在非金钱赔偿方式无法充分保护受害人和制裁侵权人的情况下,才会补充使用金钱赔偿方式,以抚慰和补偿受害人。
也称为公平原则或公平合理原则。在采用金钱赔偿方式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时,既要考虑金钱赔偿的民事制裁作用,不让侵权人因侵权而受益,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受害人适当的赔偿,弥补其精神损失,以实现公平补偿。
在采用金钱赔偿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时,应对赔偿数额进行适当限制,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主要考虑因素。否则,可能出现滥用要求赔偿的情况,不利于实现精神损害赔偿的真正目的。
根据《2001年最高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十一条规定,如果受害人对损害事实和结果的发生有过错,可以根据其过错程度减轻或免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过失相抵原则是民事责任承担中的重要原则,在精神损害赔偿中的应用与民法责任理念保持一致。如果受害人对自己的精神损害存在过错,由侵权人承担全部责任与该理念相悖,同时也是不公平的。
法官自由裁量原则,也称为自由心证裁量原则,是指法律允许法官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依照一定的心证规则和方法,行使自由裁量权,对精神损害进行评定并确定赔偿数额。然而,在实施该原则时,法官不应随意行使权力,而应根据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必要的情节,做出正确的利益平衡和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