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2-18
对于征地补偿标准存在争议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进行解决:
在征地公告和征地补偿公告期间,如果对补偿标准存在争议,可以及时提出申请进行调整。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的规定,对于补偿标准争议,可以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如果协调无法达成一致,可以由批准征地的政府进行裁决。同样,《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第15条也规定了类似的程序,即由市、县政府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情况下由上一级地方政府进行裁决。此外,《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依法做好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行政复议工作的通知》(2011[35]号)也明确规定了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可以向上一级地方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根据上述法律条款,可以直接对补偿标准本身提出裁决。
在补偿安置方案实施过程中,如果对补偿标准存在争议,可以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如果协调不成,可以由批准征收土地的政府进行裁决。虽然不能直接对征地补偿标准本身提出行政复议,但可以针对行政机关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批准行为提起行政复议。在复议过程中,也会对相关补偿安置方案中的补偿是否合理进行审查。因此,行政复议是一种对补偿标准的救济渠道。
综上所述,当征地补偿标准存在不满意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协调、裁决和行政复议等多种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由于征地拆迁程序相对复杂,建议被拆迁人聘请专业律师来维护自身权益,以确保最终获得满意的拆迁补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于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市或县政府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征用土地方案,然后逐级上报到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征用基本农田、35公顷以上耕地和70公顷以上其他土地的方案,还需要报国务院批准。
批准后的方案需要进行土地审批和公告。根据各省的具体规定,具体建设项目用地的审批权限会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进行划分,由省、市、县人民政府进行审批。审批时间通常在几个月到一年以上。
征收土地方案批准后,需要实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首先,市、县政府发布征收土地方案公告,然后被征收土地所有人和使用人到土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接着,土管部门再次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征求被征收人意见。最后,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市、县政府批准后,由土管部门组织实施。
土地征收审批手续完成后,建设单位持有相关文件,提出用地申请。市或县土管部门根据申请,拟订供地方案,并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最后,市、县人民政府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其中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和审批程序对于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和农民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设项目的供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