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12-15
房屋征收程序与土地征收程序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房屋征收是指对国家土地上的房屋进行征收,适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而土地征收是指对集体土地进行征收,适用《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第四十四条:进行建设并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对于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五条:对于征收以下土地,需要经国务院批准:
(一)基本农田;
(二)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
(三)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对于征收前款规定以外的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征收农用地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其中,经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征地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征地批准权限内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征地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超过征地批准权限的,应当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另行办理征地审批。
在处理农村征地补偿纠纷时,可以采取以下法律处理方式,具体根据个案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程序:
行政复议是指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时,可以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将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行政复议是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裁定的司法程序。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制度。
在征地纠纷中,大多数情况下采取行政诉讼,但并非所有纠纷都必须通过行政诉讼解决。有时候可以选择民事诉讼的程序,例如对于非法占地行为,可以从民事角度起诉民事侵权,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对于已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如果协议签订过程中存在胁迫等手段,可以从民事诉讼的角度起诉撤销该协议。办案时应灵活运用法律程序,如果民事诉讼对当事人更有利,就应该选择民事诉讼。
征地补偿裁决,也称为征地补偿协调与裁决,是指在补偿标准存在争议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如果协调不成,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这是国家为减少、解决征地纠纷而推行的制度。征地补偿裁决机制分为协调和裁决两个部分,协调是裁决的前置条件,未经协调不能进入裁决。
如果在申请协调过程中遇到两级政府相互推诿的情况,应在协调期满后向征地批准机关申请裁决。如果省内尚无协调裁决办法或协调裁决办法未规定协调期限,建议在60日后申请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