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10-27
随着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发生了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土地的承包到户也引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现象,并逐步成为农村土地改革实践的主要内容。为了保障流转实践的顺利进行,一系列政策和决策相继出台。然而,理论界对相关政策和决策的解读存在争议,尤其是对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争论较大。争议的焦点是土地承包权是否应该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已明确指出,“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因此,在上述政策出台之后,相关法律的修订已势在必行。由于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充分的理论支撑,有关理论认识误区必须予以澄清。
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生源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最终得到法律的确认。尽管这两种权利在存在的经济基础以及立法表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然存在着分离的基础。首先,两者的权利属性不同。土地承包权的主体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有明显的身份属性;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是其他农业经营者,不受成员身份的限制。其次,两者救济制度的差别较大。土地承包权的侵权形态主要表现为发包方剥夺和非法限制承包方的土地承包权,以及发包方有违背土地承包的原则和程序的行为;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侵权形态表现为承包期内发包人非法收回承包地、承包期内发包人非法调整承包地、强迫或者限制土地承包权的依法流转、承包地被征收时未给予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以相应补偿等。此外,两者的救济方式也不同。土地承包权的侵权可以通过撤销权进行救济,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侵权可以适用物权确认请求权、物权请求权以及损害赔偿请求权等不同的权利保护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存在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首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存在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和纷争。由于忽视了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出现了理论上的混乱和纷争。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功能超载。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其功能应该是发挥土地的效用。然而,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存在功能超载的问题,不合理性明显。第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受到妨碍。尽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有明确的政策和法律依据,但仍然存在妨碍其有序流转的情况。最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利益关系复杂。然而,现有的保护性规范并不能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的消极影响。
在权利分置的理论共识形成之后,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置制度构建是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土地承包权的设置可以通过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或者《物权法》来实现。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完善需要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名称取舍、去身份性以及功能定位等问题。最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需要在法律条款上界定不同的流转方式,以实现有序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