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精神病职工的法律法规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法规 > 劳动法律条文法律知识

有关精神病职工的法律法规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2-16

 
82310

精神病职工的法律法规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一部旨在规范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保障其权益和促进康复的法律。该法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

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精神卫生法》明确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并在专章中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学校、医务人员、监狱等场所,以及社区、家庭、新闻媒体、心理咨询人员等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方面的责任。

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

根据《精神卫生法》第七十一条,该法提出了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的要求,并要求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同时,根据规定,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因工致伤、致残或死亡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工伤待遇和抚恤。

司法救济权的赋予

《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患者或其监护人、近亲属认为行政机关、医疗机构或其他单位和个人侵害了患者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这赋予了患者相关的司法救济权,将司法手段作为保护患者人身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重要的保障措施。让患方成为提起诉讼的法律主体,不仅是法治社会的进步,也将推动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

精神病职工的处理

已患病但得到控制的职工

在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过程中,对已经患有精神病但得到控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当安排适当工作,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应根据职工的病情进行合理安排,保障其权益。

病情严重不能控制的职工

对病情严重不能控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当送其到医院进行治疗。在医疗终结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

新招用的职工

对新招用的职工,在试用期内如果发现并经有关机关确认其患有精神病,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裁员的限制条件

并非所有员工都可以被裁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单位不得裁员:

  1.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在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疑似职业病病人的;
  2.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4. 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5. 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
  6.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
延伸阅读
  1. 卫生行政强制是什么意思
  2. 无证医生开黑诊所怎么投诉
  3. 生产有害食品罪怎么构成的
  4. 卫生行政处罚的程序有哪些
  5. 有健康证进厂还要体检吗

劳动法规热门知识

  1. 高速公路收费员哺乳期要夜班合法吗
  2. 员工工作三天辞退有工资吗
  3. 公司违规查出乙肝如何赔偿
  4. 午休算是工作时间吗
  5. 履行劳动法私企能例外吗
  6. 出席劳动模范大会公司正常发放工资吗
  7. 因老板原因耽误项目扣员工奖金合法吗
劳动法规知识导航

工伤赔偿解决方案

  1. 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2. 加班加点的计算与补休
  3. 追讨工资的法律时效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劳动者工作不想做了如何随时解除
  6. 何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7. 申请工伤赔偿首先应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人事合同下载

  1. 出国培训协议范本
  2. 劳务协议书范本
  3. 快递公司劳务合同范本
  4. 酒吧规章制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