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2-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一部旨在规范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保障其权益和促进康复的法律。该法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
《精神卫生法》明确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并在专章中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学校、医务人员、监狱等场所,以及社区、家庭、新闻媒体、心理咨询人员等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方面的责任。
根据《精神卫生法》第七十一条,该法提出了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的要求,并要求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同时,根据规定,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因工致伤、致残或死亡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工伤待遇和抚恤。
《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患者或其监护人、近亲属认为行政机关、医疗机构或其他单位和个人侵害了患者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这赋予了患者相关的司法救济权,将司法手段作为保护患者人身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重要的保障措施。让患方成为提起诉讼的法律主体,不仅是法治社会的进步,也将推动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
在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过程中,对已经患有精神病但得到控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当安排适当工作,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应根据职工的病情进行合理安排,保障其权益。
对病情严重不能控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当送其到医院进行治疗。在医疗终结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
对新招用的职工,在试用期内如果发现并经有关机关确认其患有精神病,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并非所有员工都可以被裁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单位不得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