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4-11-07
工伤认定是指对职工在工作或视同工作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人身伤害进行定性的行为。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工伤认定通常由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确认。工伤认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其结果可分为四种:工伤、非工伤、视同工伤和不视同工伤。工伤认定是一项需要申请的行政行为,即只有在申请后才能进行认定。
工伤鉴定与工伤认定在解决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区别。然而,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工伤认定是工伤鉴定的前提,也是工伤鉴定的前置程序之一。只有在经过工伤认定程序并作出职工所受伤害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后,才能启动工伤鉴定程序。这一结论的法律依据是《工伤保险条例》第22、23条。根据该条例第23条的规定,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必须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相关资料。
工伤鉴定的申请程序是在工伤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工伤保险实行属地原则的规定,工伤认定由负责该用人单位工伤保险工作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如果用人单位参加省级单独统筹,则需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相关资料。
工伤认定是对劳动者在工作或视同工作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对人身造成的侵害进行定性的行为。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工伤认定一般由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确认。工伤认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其结果可分为四种:工伤、非工伤、视同工伤和不视同工伤。工伤认定是一项需要申请的行政行为,即只有在申请后才能进行认定。
工伤认定的程序具有特点:必须申请并经过确认。如果单位、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可以先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结论不服则可以进行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是工伤认定程序的前置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