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23-09-28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规定,就合同纠纷而言,应当由被告的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来进行管辖。根据第25条的规定,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约定被告的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的住所地以及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来进行管辖,但是这种约定不得违反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对于通常的经济合同而言,双方当事人往往没有规定经济诉讼的管辖地。然而,一旦发生经济诉讼行为,根据第24条的规定,必须到被告的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进行诉讼。这样一来,如果当事双方不在同一地方,甚至相隔遥远,就会增加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负担。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存在地方保护现象时,官司往往会变得被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当事人可以根据第25条的规定,采取以下措施:
在签订合同时,当事人应当防范日后可能发生的争议纠纷,并争取并注明对自己有利的法院来管辖案件。通过在合同中约定合适的管辖地,可以避免在发生纠纷时被迫前往不利的法院。
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当事人可以在协商调解的过程中签订补充协议,约定适当的法院来管辖纠纷。这样,在协议执行无法实现时,当事人可以向有利于自己的法院提起诉讼,以保护自身利益。
当然,如果债务方在法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那么必须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纠纷。在诉讼过程中,举证是债权人主张权利的关键。如果当事人无法对自己的主张提供充分证据,就必须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