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4-11-17
交通肇事罪的侵犯客体是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和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运输指的是公路、水上和城市的交通运输,不包括铁路和空中的交通运输。因为铁路职工和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发生铁路运营安全事故和重大飞行事故在刑法中有专门规定。这些交通运输活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就会危及公共安全,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而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主要是指违反国家有关交通运输管理方法的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制定的规章,包括违反交通规则、违反操作规程等规定。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包括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和非交通运输人员。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包括汽车、电车、火车的司机,轮船上的船长、大副、二副、引水员、舵手等。非交通运输人员包括非司机开汽车、电车,以及骑摩托车、骑自行车、赶马车的人员,在从事运输工作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也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是出于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出于故意,但对于发生交通肇事的严重后果则是过失的心理态度。行为人没有预见可能发生严重后果,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了交通肇事的严重后果。如果出于故意,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而构成其他犯罪。
要认定交通肇事罪,关键在于查清行为人是否有主观罪过,是否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以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与重大交通事故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违法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与事故无因果关系,如事故是被害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或由自然因素造成,就不应以本罪论处。只有查清行为人的违规行为与事故具有因果关系,才可能以本罪定罪处罚。
交通肇事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同属于重大交通肇事的犯罪。它们的客体都是交通运输安全,主观上都属于过失,客观上都是以违反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造成严重后果为要件。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主体不同、发生的场合不同以及违反的具体注意义务不同。
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对交通肇事罪规定了三个不同的刑级: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交通肇事罪,犯罪情节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包括死亡2人以上或者重伤5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死亡6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60万元以上。
犯交通肇事罪,犯罪情节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