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12-17
在民法领域,损害作为一种事实状态,指的是某人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侵权法保护,并遭受了某种不利影响。要构成损害事实,首先这种损害应该是可补救的。从数量上看,损害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在法律上被认定为可补救的。例如,甲乙两人争吵,甲侮辱了乙,尽管乙当时感到不舒服,但几天后就忘了这件事。如果乙在以后回忆起这件事时要求赔偿,那么不能说甲对乙造成了损害。因为在社会生活中,轻微的言行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法律通常要求人们容忍轻微损害,或者使行为人对轻微损害的后果不承担责任。从质量上看,损害应该是对权利的侵害所产生的后果,同时也包括对利益的侵害。但所请求保护的利益必须是构成权利的内容,或者至少与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有密切关联。例如,某人的肖像未经同意被用于广告中,给他造成了严重精神损害。此时,与他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无法要求赔偿。其次,这种损害必须是确凿的。也就是说,损害必须是已经发生的,是真实存在的。例如,不能因为怀疑他人泄露了自己的隐私而要求赔偿精神痛苦。此外,社会一般观念和公平意识也应该能够认定这种损害事实。
侵权民事责任构成中的因果关系要素指的是违法行为作为原因,损害事实作为结果,它们之间存在着前者引起后者的客观联系。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时间顺序,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作为因果关系的原因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包括积极的行为和消极的不作为。通常情况下,积极的行为导致损害是容易确定的,而消极的不作为导致损害相对较难确定。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特定情况下,有特定的法律义务但未履行,从而导致他人受损害。例如,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为用户提供网络接入时,应该告知用户网络上信息的保密程度和相应的措施。但如果提供商没有说明,导致用户的隐私泄露,给用户造成精神损害,那么提供商就是因为消极的不作为造成了损害。在具体的损害赔偿纠纷中,引起损害的原因通常不是单一的行为或事件,因此在确定因果关系时,应该区分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单一原因和复杂原因等。
从主观方面来看,对于自然人来说,过错体现为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但是,无行为能力人由于缺乏意识和判断能力,不存在过错。从客观方面来看,过错表现为行为人主观意志支配的外在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当行为人的意志外化为行为时,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此外,过错的形式可以是故意和过失,无论哪种情况都可以造成对他人的精神损害,只是在通常情况下,过失的过错责任较轻或可以免除。
为了进行精神损害赔偿,必须确定赔偿数额。人们普遍认为精神损害和物质损害在性质和数量上无法等同,因此对于精神损害的物质救济只能是“补偿”或“抚慰”。关于赔偿金额的大小,有学者主张实行定额制度,并且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定额立法。另一些学者主张根据公平、合理和合法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数额。还有学者主张采用概算方法,将精神损害赔偿与其他损害赔偿混合在一起进行提出。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采用定额方式可以方便法官操作,避免法官的主观判断,但实际上是将法官的主观判断变为立法者的主观判断,而且在货币升值或贬值的情况下,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采用不确定的方式会给司法实践带来很大负担,并且难以确定是否真正公平和合理。采用概算的方式会让人感觉模糊不清。如果受害人只遭受精神损害而没有其他损害,或者受害人遭受多种损害只请求赔偿精神损失,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类似于霍夫曼计算法和尼茨计算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科学、公正、合理的赔偿数额。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麻华学者的计算方法被认为是比较科学的。他认为,精神利益是一种没有财产内容的利益,能够满足精神需求,这种利益是无形的。因此,如何用物质因素来衡量精神权利的价值,即精神权利的物质化问题,是量化精神损失的关键。而解决精神权利物质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物质化的中介。他认为,精神利益可以带给权利主体享受利益,物质利益也可以带给权利主体享受利益。因此,可以用精神享受作为物质化的中介。虽然享受利益仍然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利益,但假设恢复精神活动能力需要消耗P量的精神利益,所需的物质费用为M,即主体消耗P量的精神利益和M量的物质利益才能恢复心理平衡。而P量的精神利益如果用于满足主体的精神需求,将产生R量的享受利益;M量的物质利益用于满足主体的物质需求,将产生L量的享受利益。因此,可以得出公式M = P·LR。在一定时期内,某一阶层的收入相对稳定且差异不大。在其支出中,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也相对稳定,L与R的比值实际上就是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比值。可以看出,这个比值比较容易计算,但它会随着不同主体、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变化而变化,其大小取决于精神生活水平在整个生活中所占的比例。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仍然有一定的繁琐性,但它代表了今后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向。另外,即使找到了更合理、更科学的计算方法,仍然需要在立法中确定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不同法律责任原则、个人责任原则和连带责任原则,以及必要和适当的加处原则等。只有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利用公式计算,才能避免机械性,使赔偿数额的确定更能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总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和发展,这需要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人员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