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5-12
在确定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时,应综合考虑侵权人的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的性质和程度。需要考虑损害是否是短期的、长期的还是永久性的,并评估其对受害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程度。如果损害较为严重,赔偿数额应相应提高。此外,还应考虑受害人的伤情和伤残等级评定,伤残等级越高,赔偿数额应越高;相反,赔偿数额应相对较低。在存在严重精神损害情况,如植物人、瘫痪人、孕妇胎儿死亡等特殊情况下,应考虑提高赔偿数额。
在确定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时,需要综合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和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这包括侵权人的侵权原因、主观动机、过错程度,以及侵权的手段、行为方式、场合和次数,持续时间等因素。此外,还需要考虑侵权人对致害人的认识态度和对恢复受害人权益的态度,以及侵权人的获利情况、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等。
在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由于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没有明确规定,法院普遍主张赔偿数额不宜过高。因此,在受诉法院所在地存在精神损害赔偿的最高赔偿限额时,应遵守该限额。例如,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存在最高赔偿限额,除非存在特殊情况,否则赔偿数额不应超过该限额。对于没有限额规定的地区,可以参考最高法院相关案例确定的交通事故损害伤情、伤害情节和精神赔偿金额作为上限标准,并根据具体情况逐级递减,但一般不应低于1000元。
在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中,如果机动车驾驶方被推定为过失方,根据民法通则123条的规定,如果被害人有故意行为,可以免除驾驶方的责任;如果被害人对损害事实和损害后果有过错,可以根据其过错程度减轻或免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此外,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中确定的双方在该次事故中的责任划分,也是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考虑因素。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在确定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时,应考虑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在贫困地区,支付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金可以弥补受害人的精神创伤,并对加害人起到惩罚和教育作用;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赔偿金额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因此,受诉法院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应作为一个考虑因素。
在确定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时,需要考虑侵权人的身份、社会地位、知名度、性别、年龄、职业情况、家庭状况和经济能力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赔偿义务人是自然人还是单位、法人,以及对赔偿的支付能力和判决后实现执行的可能性等。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果机动车主购买了商业保险,保额和赔偿额是有赔付标准的。目前我国各种机动车商业保险中也包括了“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险条款”,在申请赔偿时可以参照该条款作为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