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交通事故调解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2-07
交通事故调解的性质和期限
交通事故调解的合法性和价值
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通常希望通过交通警察的赔偿调解来解决问题。调解是一种自愿处分权益的合法行为,公平的调解也是解决法律纠纷最廉价的方式。在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要通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调解来解决,当事人必须经过两次调解并获得《交通事故调解终结书》才能起诉。因此,在损害赔偿问题上,交通警察既充当责任认定者,又充当调解人。
《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调解的规定
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事故损害赔偿强制调解权被收回。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4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事故赔偿调解必须是事故当事人自愿并书面申请,如果一方不同意则不能调解。并且调解必须是在责任认定做出后双方无异议的前提下才能开始。如果发生以下情况,则调解终止:一是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二是当事人在调解申请中对检验、鉴定或者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调解;三是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调解或者调解过程中放弃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结调解,告知事故当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解决途径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各方当事人一致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的,应当在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调解申请。第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期限为10日。调解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作调解书送交各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共同签字后生效;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作调解终结书送交各方当事人。第九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再受理调解申请。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期间,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调解终止。
交通事故调解的权利和义务
综上所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关于事故损害赔偿的调解权是以事故各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间一致书面申请存在的。调解申请应当在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0日内书面提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期限为10日。因此,事故损害赔偿的调解权不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法定强制权利,调解程序的启动与终结权全部在其掌控之中。作为赔偿义务人的车主来说,如果同意在交警主持下进行调解,应当在调解过程中向赔偿权利人索要相关医疗、交通、修车票据、单证、收款凭证等,为以后的保险理赔奠定基础。同时,交通事故当事人选择调解时,也应当做好对方调解后反悔诉讼的准备。因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持的事故赔偿调解不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调解结束后一方反悔并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例时常发生。
参加调解的人须事先准备如下几种证明材料
死者生前扶养关系证明
参加交通事故调解的人,如果是死者的扶养关系人,需准备由死者户口所在地辖区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死者生前扶养关系证明。证明书中应注明被扶养人与死者的关系、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如果被扶养人劳动能力受损,还需要提供县级以上医院的残疾证明或法医证明。此外,还需注明被扶养人的户口属农业户口或城镇居民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