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过程中调解有什么技巧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4-20
所谓调解技巧,就是调解主持人对当事人做说服疏导工作,促使双方自愿协商达成调解协议的方法或窍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以下十种调解方法,运用效果较好:
诉讼过程中调解的技巧
保持中立取得信任
保持中立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与双方当事人保持公正的距离,充分倾听他们的意见,建立起他们对法官的信任感。这是顺利进行调解工作的前提。
明确基本事实与法律关系
法官应通过阅卷审查、证据分析、听取当事人陈述和案件审理等方式,了解案情,明确案件的基本事实,理清法律关系。这是正确进行调解工作的基础。
主动引导
法官在进行调解工作时,不仅是裁判者,还应积极充当双方关系的调解者。在调解过程中,法官不能仅仅依赖当事人的自愿原则,而是要结合程序上的自愿与实质上的自愿,引导当事人展开调解。仅仅征求当事人是否同意的做法是无法打开调解局面的。当出现调解僵局时,法官应主动介入并打破僵局。
灵活调整调解方案
法官应将自己提出的调解方案与当事人提出的调解方案相结合,改变仅由当事人提出调解方案的做法。法官应准备多种调解方案供当事人选择,并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展开。
适度评述是非责任
在调解中,要明确是非责任,但不必像判决说理那样明确和确定。根据案情,要适度保留余地,灵活运用道德规范、公序良俗释法说理,有的点到为止,有的含蓄表示,有的明确评判。
营造调解氛围
一般来说,诉讼当事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情绪。为了达成调解协议,法官必须根据不同案情,恰当把握当事人的情绪,营造有利的氛围。可以采取“面对面”和“背靠背”相结合、趁热打铁和冷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有时需要善言软化当事人激动的情绪,有时也允许当事人适度宣泄。此外,还应选择合适的场所,以满足不同案件调解的需求。总之,从有利于调解的角度出发,调控调解氛围。
情义融化
虽然当事人因矛盾纠纷而走上法庭,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情义联系。因此,在调解中,要善于利用这种情义关系,唤起他们过去的感情或友谊,使双方互相理解、互谅互让,最终达成和解。
平衡各方利益
一方面,要寻求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点;另一方面,要分析当事人个人利益的平衡。通过使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得到平衡,各得其所,可以减少无谓的争议,避免不必要的诉讼。
解决困难
在诉讼调解中,由于经济困难,有时很难达成调解协议。法官应善于引导权利人从整体利益和实际出发,体谅对方的困难,在给付数量和时间上作出适当让步。这样既不会对权利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也有利于义务人自觉履行,实现权利人的权益。
潜移默化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应向当事人传递中华民族“和为贵”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在当事人起诉、应诉、送达法律文书、接受当事人证据、依法调查等环节中,提醒当事人善于运用调解、和解的方式。在证据交换、庭审调查、庭审辩论、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等过程中,引导当事人尽量选择调解和解的方式解决争议,为开展调解工作奠定基础。对于一些无法达成协议的案件,也要强调法官认真做好释法工作,向当事人分析是非责任的利害关系,为当事人接受判决、息诉提供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