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0-13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果代征地的被征收人未腾退房屋,征收单位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强制迁出房屋或者强制退出土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条的规定,强制迁出房屋或者强制退出土地的程序如下:
1. 院长签发公告,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间履行强制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的要求。
2. 如果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执行员可以进行强制执行。
3. 强制执行时,如果被执行人是公民,应当通知被执行人或者他的成年家属到场;如果被执行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通知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到场。即使被执行人拒不到场,也不会影响执行的进行。如果被执行人是公民,其工作单位或者房屋、土地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应当派人参加。执行员应当将强制执行情况记入笔录,并由在场人签名或者盖章。
4. 强制迁出房屋时,被搬出的财物由人民法院派人运至指定处所,并交给被执行人。如果被执行人是公民,也可以交给他的成年家属。如果因为拒绝接收而造成损失,由被执行人承担。
各个建设项目的代征地比例不一,代征地的费用差别较大,代征地的规划用途不同,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也不一样。如果对代征地问题不做区别对待,对建设单位显然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在中国已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各项政策规定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如果仍然单纯地依据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惯例来指导和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设项目,势必会减弱准备前来投资的外国企业和个人的信心,不利于北京市经济发展和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
从纯粹的市场角度来看,如果项目在规划用途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发生了转让,那么这表明代征地作为项目取得的一个条件,开发企业在决定接受该项目时就已经接受了该代征地。另外,在项目的前期策划或可研阶段征求规划意见时,代征地已经明确,开发企业决定继续开发该项目,说明项目有规划代征地,开发企业也能够接受。换句话说,开发企业看好该项目的未来开发收益,它能够承担代征地费用作为取得项目土地使用权时的额外费用。
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旧城改造任务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政府面临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建设项目好,容易吸引投资商;另一方面,代征地费用负担过重会增加开发企业的压力,阻碍或影响开发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旧城改造的进程。有人认为政府在代征地所需要的费用一分不拿,而在建设项目用地上的土地收益一分没少。在土地资源稀缺、市场供小于求的情况下,这样做对土地市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在房地产开发资金紧缺、土地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这样做不仅不会引导和调节市场,反而会导致土地市场的混乱无序,不利于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总之,代征地费用的分摊或承担受到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影响。
从地价款的定义可以看出,政府从建设项目中收取的毛地价(土地出让金)仅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础设施费和土地出让金,不包括代征地范围内的基础设施费和土地出让金。而代征地取得费用是指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给原用地单位的费用,是对原用地单位的一种补偿,而不是支付给土地所有者(国家)的费用。理论上,二者存在如下等式关系:
建设项目用地熟地价 = 政府收取的建设用地地价款 +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费用 + 代征地征地拆迁费用。
如果把代征地作为取得新建设项目的一个条件,从成本取得角度和政府立场出发,代征地费用只是使得该项目的土地取得费用增加。从市场角度和新项目建设单位立场出发,在该地区熟地价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该项费用使得取得土地使用权部分政府应收缴的地价款减少。
代征地问题涉及到原用地者、政府和开发企业三方的利益。这里的原用地者包括建设项目上的原用地者和代征地上的原用地者。征地拆迁费用由开发企业承担,而代征地上的征地拆迁费用由政府和开发企业共同负担。政府免收代征地上的收益,而征地拆迁费用由政府和开发企业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