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2-07
在本案中,无法确定的驾车人驾驶被告庞某某所有的助力车(轻便摩托车)从北侧非机动车道由东往西行驶,邓某某则从南往北步行横过公路至北侧非机动车道。在上述时间和地点,无法确定的驾车人驾驶的助力车车头与邓某某的右腿发生碰撞,导致邓某某受伤并造成车辆损坏的道路交通事故。肇事后,无法确定的驾车人弃车逃逸。2012年8月16日,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三大队发布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无法确定的驾车人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邓某某无责任。
在本案中,助力车的驾驶人无法确定。在庭审中,被告庞某某自称发生交通事故时是其家人在驾驶,但拒绝提供具体的家人身份。因此,助力车的车主被告庞某某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成为争议的焦点。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解释,以及《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对于轻便摩托车的解释,本案中的助力车属于机动车。作为该车的车主,被告庞某某应当对这辆具有高危险性的机动车辆负有谨慎、妥善管理的义务。然而,被告庞某某对该车的管理存在疏忽,并拒绝提供驾驶者的身份信息,导致无法确定的驾车人无法确定。同时,该助力车并不存在被盗、抢等情况。因此,原告因本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应由被告庞某某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道路交通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二条的规定,未经允许驾驶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依照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请求由机动车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过错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关于擅自驾驶情况下,机动车所有人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理论界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危险责任思想,如果机动车所有人存在管理或保管不善的过错,所有人应与驾驶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所有人没有过失,其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运行支配说和运行利益说,机动车所有人在肇事时并没有对机动车享有运行支配权,也不享有运行利益,因此不应成为擅自驾驶机动车肇事的责任主体。驾驶人的身份也会影响所有人过错程度的认定。如果驾驶人是所有人的家庭成员,有观点认为,基于夫妻财产共有关系和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应为家庭成员的肇事行为承担责任。
在本案中,我们认为基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扶助的关系以及家庭财产的共有性,不能因为车辆不是登记在驾驶人名下就认定为擅自驾驶。如果驾驶人已经成年,应视为其驾驶行为已经得到机动车所有人的同意,所有人应承担基于其意思转移机动车占有和使用场合下的注意义务。所有人的过错程度应结合过错与损害后果的关系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例如,从擅自驾驶发生的地点来看,如果所有人将车停在自己视野范围之外且未锁车,导致车辆被他人擅自驾驶,应视为所有人因对车辆疏于管理而有过错。对于是否妥善保管或管理的判断应以通常的注意义务为标准。如果所有人已经尽到了通常的注意义务,不能认定为所有人的过错。
在本案中,被告庞某某作为助力车的车主未将车辆上锁,放在家中,由其家庭成员擅自驾驶并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原告遭受经济损失。作为车主的被告庞某某也承认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是其家人驾驶,但拒绝提供其身份信息。因此,无法确定的驾车人无法确定。同时,该助力车也不存在被盗、抢等情况。因此,原告因本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应由被告庞某某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