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1-22
根据其作用和目的,违约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惩罚性违约金和补偿性违约金。惩罚性违约金的主要目的在于惩罚违约方,除了支付违约金外,违约方还需要额外赔偿对方的损失。补偿性违约金则是对违约一方可能遭受的财产损失进行预先估计,一旦支付违约金,违约一方就免除了赔偿对方损失的责任,即使损失超过违约金金额,也不再需要额外补偿。
我国《合同法》对违约金的性质主要是补偿性的,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惩罚性。根据法律规定,违约金的支付金额应根据违约情况确定,即应预计违约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不得约定与实际损失不相称的违约金数额。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实际损失,一方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适当增加违约金,使其与实际损失大致相当。这一规定明确了违约金的补偿性质,将其作为一种违约救济措施,既保护债权人利益,又鼓励当事人积极从事交易和经济活动。
此外,《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还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适当减少。”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如果违约金超过实际损失,当事人无权请求减少违约金。这一规定的目的是简化举证程序,同时也表明法律允许违约金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实际损失,明显超过部分具有对违约方的惩罚性。
由于违约金是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事先确定的,且在弥补守约方损失的同时具有对违约方的惩罚作用,因此律师普遍认同违约金具有担保属性。违约金既是一种责任形式,又是一种独特的担保合同履行方式。当合同中约定了违约金,违约方会权衡违约后果,尤其是如果违约金明显具有惩罚性,特别是超过因违约而带来的利益时,任何理性的人都会在利益权衡后选择继续履行合同。因此,违约金具有担保属性,且惩罚性越强,担保效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