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4-30
2011年,在四川德阳棚改区,一起群众自发强拆“钉子户”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个事件揭示了棚改拆迁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多数人的利益。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新一轮1000万套棚户区改造任务来说,顺利完成拆迁是非常关键的。
棚户区成因复杂,居住着大量的困难群体,拆迁要求各不相同。要想顺利而非强制完成拆迁,从多省市调研情况看,几乎不可能。最佳途径是实现依法强拆。然而,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下称“新条例”)的出台使得依法强拆面临着相关司法部门谨慎介入且渠道不畅的现实困境。
针对棚改项目拆迁矛盾主要集中在已签约的多数人与少数“钉子户”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及专家认为,力求在法律的框架内化解利益冲突,亟需疏通“司法强拆”渠道。在立法上补充对“集体利益”的保护,以更好地保护“多数人利益”。
以德阳市东湖乡凯江六组为例,居民们一直生活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修建的“小二楼”里,由于缺乏城市基础配套、生活功能设施不全、私搭乱建严重,大多数居民希望进行改造。2009年,凯江六组启动了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项目。
在改造过程中,大多数居民签约同意拆迁,但少数“钉子户”要求得到更高补偿,不同意集体通过的补偿标准。由于这些“钉子户”的存在,项目进展受阻,导致大多数居民的不满情绪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凯江社区六组的居民发起请求书,要求业委会出面对刘某的旧房进行“排危拆除”,并得到了超过总数90%的居民签字支持。最终,居民们自行搬离了刘某的家具,并对其旧房进行了拆除。
在棚改拆迁过程中,多数人与少数“钉子户”的利益冲突成为主要问题。然而,邻居强拆是不合法的,业委会和大多数邻居都没有处置他人财产的权力。而新条例的出台又限制了“司法强拆”的途径,导致强拆矛盾无法解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善司法强拆的渠道。新条例中注重保护被拆迁人个体利益和地方政府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但忽视了多数人的“集体利益”。在征收补偿环节,应该充分听取民意,制定更加合理的安置补偿方案。同时,最高院应对新征收条例出台新的司法解释,明确禁止“邻居强拆”这种新的违法拆迁,增加对多数人集体利益的重视和保护。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多数人的利益,解决拆迁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并建立更能互相制衡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实现顺利的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