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5-16
合同先合同义务,又称为“前合同义务”或“先契约义务”,是指在要约生效后合同生效前的缔约过程中,缔约双方基于诚信原则而应负有的告知、协力、保护、保密等的合同附随义务。
1、协力义务
即缔约双方共同尽力促成合同缔结成功的义务。在合同缔约过程中,可能出现导致合同无法成立的情况。例如,发现新的合作伙伴、提出新的要求等,不断修改协议可能导致合同的缔结拖延。如果一方无力或无意缔约,并采取恶意谈判或恶意终止谈判的行为损害对方利益,并且有证据证明该行为,就违反了协力义务。
2、告知义务
即提供信息的义务,包括不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不作错误陈述等。在合同订立之前,要履行重要事项的告知义务。还有使用方法的告知义务,即产品制造人应在产品上附使用说明书或向购买人告知使用方法。还有瑕疵告知义务,即对物品的缺陷和不安全因素有告知义务。对于特殊合同,如保险合同、公司认股合同、广告推广式买卖合同等,其中一方当事人必须负责详细陈述与合同有关的情况。
3、保护义务
即在缔约过程中,当事人应善尽必要的注意义务,相互促进,保护对方人身及财产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不得滥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胁迫对方,对对方施加不当影响或利用对方和无经验或急迫需要,而取得不当利益。近年来,在我国法院审理的经济纠纷案件中,类似消费者在商场内行走或乘坐电梯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案件日渐增多。如果不在缔约过程中规定保护义务,而要使用侵权责任的规定,就会在举证责任方面存在困难,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因此,有必要完善先合同义务的立法。
4、保密义务
即对缔约谈判过程中知悉的对方的个人身份、财产状况、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信息不得向外界泄露或擅自使用。在缔约过程中,当事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信赖关系,了解了对方一些局外人不可能知道的情况。根据诚信原则,不得泄露和不正当使用,否则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先合同义务还包括其他具体义务,如照顾、忠实义务等。因此,必须深刻认识诚信原则并用其衡量,才能保证法律的公正。
1、合同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
合同的订立需要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要约人发出要约,承诺人做出承诺。要约和承诺的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之间必然有一个接触磋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当事人之间信用关系的增强,先合同义务逐渐产生。如果当事人任由自己的意志率性而为,不考虑相对方,这可能违背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损害对方当事人的权益。
2、先合同义务包括主观义务和客观义务
主观义务是指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缔约人必须以诚实信用的心态积极接触磋商,最终目的是促成合同的成立。不能以不正当竞争、刺探商业秘密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意图恶意磋商。例如,受要约人在收到要约后,应及时做出真实意思表示,并在承诺期限内通知要约人接受或拒绝要约。如果违背这项义务,则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客观义务是指缔约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必须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具体指缔约人必须提供与订立合同有关的真实情况,不得故意隐瞒重要事实,保守商业秘密,及时通知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项,与缔约相对人互相协作,共同促进合同的及时合法成立等义务。先合同义务具有法律确定性和强制遵守性。法律确定性表现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先合同义务的涵盖内容,具体体现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中。强制遵守性是指法律强制合同当事人必须遵守先合同义务,否则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违反先合同义务的民事责任,也称为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人因故意或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造成缔约相对人损害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缔约过失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因缔约人的过失导致合同无法成立,进而使相对人受到损害;二是因缔约人的过失导致合同虽然成立,但属于无效合同或应被撤销的合同,从而使相对人受到损害。无论是哪种后果,都要在缔约人之间产生损害赔偿责任,即缔约过失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