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2-2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公民的收入、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因此,要成为遗产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然而,公有房屋的承租人并不是房屋的所有人,他们只享有居住使用的权利,没有所有权,因此房屋不属于其个人合法财产。如果承租人在房屋拆迁前去世,由于其身份无法获得补偿,这一身份利益也无法作为遗产分割。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公有租赁房屋拆迁引发了许多争议,但大多数是因为享有签约权利的承租人在获得补偿后私自处置或占为己有所引起的。实际上,公有房屋的租赁权利是居住权利的一种体现,它可以转化为财产权利。享有该房屋居住权利的人对该房屋引发的财产权利享有一定份额。认为承租人是房屋唯一权利人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对物权的误解。
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拆迁租赁房屋的,拆迁人应当与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订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也就是说,对于拆迁公有租赁房屋的情况,拆迁人需要与房屋的承租人签订补偿安置协议,而该房屋内的其他居住人虽然享有被拆迁房屋的补偿安置利益,但无权与拆迁人签订补偿安置协议。
“同住人”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人员:
以下情况可视为“同住人”:
在公房承租人死亡后,其他居住人往往会争夺承租人的身份。因为承租人决定了谁有权与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根据法律规定,公有居住房屋的承租权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继承的,不会因承租人的死亡而丧失,其生前的共同居住人、配偶和直系亲属可以继续履行租赁合同。
《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住宅用房承租人在租赁期限内死亡的,其共同居住两年以上的家庭成员可以继续履行承租。也就是说,原承租人的家庭成员中,只要具备与原承租人共同居住两年以上的条件,就可以继续承租该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