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有关无权代理的规定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2-30
对于代理的现象,很多时候代理人无相关的代理权而进行相关的代理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但是这或许会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对于无权代理的法律规定是较为复杂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法律有关无权代理的规定?下面就让西藏律师为大家详细的讲解吧。
无权代理的相关法律规定
明示追认或否认合同
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如果被代理人明知他人以其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将视为同意该行为,即被代理人在明知无权代理行为时的沉默将被认定为对合同的默示追认。然而,该条规定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涵盖无权代理行为发生的复杂情况。为此,在具体适用该条规定时,应注意在特定情形下被代理人有义务以明示方式向相对人传达其追认或否认的意思表示。
明示否认合同
如果相对人已经履约或开始履约,合同标的或部分标的已经为被代理人所占有(合同中被代理人为买方),或被代理人之货物已经由无权代理行为人交付而为相对人占有(合同中被代理人为卖方),对合同的否认必须以明示方式作出。被代理人对于无权代理行为是否明知,是判断其默示是否构成追认意思表示的关键。在当事人已经履约、对合同标的物的占有已经转移时,应可推定被代理人对无权代理行为的明知,此时的沉默将被视为《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的“视为同意”的追认。如果被代理人欲否认合同,必须以明示方式通知相对人。
善意相对人的知情责任
如果善意相对人了解到代理行为人的行为是无权代理,但尚未履约,被代理人对于合同的追认应以明示方式通知对方,而不应消极等待。换言之,如果被代理人希望继续履行合同,应明确通知相对人,或以其他明示方式(如作为卖方实际交货)对合同予以追认。否则,相对人可以行使《合同法》第48条规定的权利将合同撤销。然而,如果相对人既未以明示方式行使撤销权,被代理人对于合同的效力也保持沉默,此时,如果相对人不履约,被代理人无法援引《民法通则》第66条主张其沉默应被理解为对合同的追认,从而要求相对人承担违约责任。因为相对人已经知悉合同为无权代理行为的产物,即明知被代理人并无订约的意思,只有在被代理人明示追认合同之后,相对人与被代理人之间才形成实质上的意思表示一致。
无权代理的情形
定义
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的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代理行为。与有权代理相比,无权代理在代理人没有代理权的情况下进行,其他方面并无差别。例如,如果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从事法律行为,则不属于无权代理。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和《合同法》第48条第1款的规定,无权代理包括三种情形:
无代理权的无权代理
行为人虽然实施了代理行为,但并没有代理权。
超越代理权限范围的无权代理
行为人虽有代理权,但超越了代理权限范围。
代理权终止后的无权代理
代理权终止以后,行为人仍然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从这三种无权代理的情形来看,第三种情况实际上可以归入第一种情况,因为在代理权终止以后,行为人就丧失了代理权,所以其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代理行为构成没有代理权的无权代理。然而,在第三种情况下,由于代理人曾经享有过代理权,所以代理人在代理权终止后实施的无权代理行为更容易成立表见代理。在无权代理的情况下,虽然代理人没有代理权,但其代理行为有可能对被代理人带来利益。为了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如果不区分具体情况,将所有的无权代理行为都宣告无效,有时候会不利于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因此,《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被代理人明知他人以其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将视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