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工是否会犯职务侵占罪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纠纷 > 合同诉讼法律知识

合同工是否会犯职务侵占罪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0-05-25

 
60513

笔者以为,单位合同工、临时工、实习生、兼职人员等能否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所规定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实际涉及这样一个问题:即当刑法上的某一犯罪构成要素出现形式与实质的评价差异时,应当依据什么规则作出取舍?就职务侵占罪的主体问题而言,从形式层面看,单位合同工(如上述张某的类型)、临时工、实习生、兼职人员等无疑不属于单位的在职、在编人员,但从实质层面看,这些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履行着单位职责,甚至承担着与单位正式职工相同的工作任务。对其能否认定为刑法上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笔者持肯定态度,主要理由有两点:

1.从刑法的基础立场来分析,相对于民商法注重形式合理性而言,刑法注重的是实质合理性,这一点既可从现代罪刑法定原则的形成、演变过程(即由过去单纯强调形式层面的罪刑的法定性,发展为现代的同时强调实质层面的罪刑设置的正当性)来说明;也可由现代刑事证据规则(即不以形式上的优势证据作取舍,而以排除所有合理怀疑、追求实质上犯罪事实的真实性为归宿)来佐证。一句话,刑事判断注重实质。那么,单位及单位人员的实质是什么?由于一个单位存在的主要目的或意义,并不在于集中区分、赋予公民各自的社会角色或身份,而在于组织、分配一定的社会职责或业务活动。即使各个人在某一单位中的身份有所不同,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满足一个单位内部分担社会职责或业务活动的实际需要。因此,评判一个人是否是“单位人员”,实质性的依据不是身份,而是是否单位职责或者业务活动的承担者。易言之,只要是持续、反复地履行单位职责或从事单位业务活动的人,在实质上就属于单位人员。至于是单位的正式职工还是临时工等,这些属于身份事项,一般只能表明在单位内部个人承担的职责或从事的业务活动有所分工,对说明是否单位人员并无决定性意义。概言之,将与单位正式职工一道共同分担单位职责或业务活动的合同工、临时工、实习生、兼职人员等,一并认定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具有实质的合理性。在司法实践中,类似的形式与实质判断发生冲突的情形还有许多?诸如某些形式上经过工商机关登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实质上是由一人出资、一人从事经营管理、一人获取主要收益?对于该种公司实施的犯罪行为是认定单位犯罪还是个人犯罪?某些抢劫犯罪的行为人形式上是经过被害人允许后(因与被害人系亲属、熟人关系或利用欺骗手段)才进入“户内”,而实质上是其隐瞒了入户目的的犯罪性,入户行为在本质上是违背被害人意志的,具有非法入侵性?对其能否认定“入户抢劫”?对于刑事认定中的此类冲突与争议,笔者主张从刑法的基础立场出发,原则上应当作出实质性的判断。上述两例也以分别认定为个人犯罪和入户抢劫为妥。当然,要排除形式判断而作出符合实质合理性的认定,必须以有充实证据证明实质内容为前提,这是一个不可须臾忽视的规则性问题。

2.从犯罪构成要素的遴选与设定依据层面作剖析,众所周知,每种犯罪都有一个基本的犯罪构成,每一犯罪构成中均包含主客观方面的若干犯罪构成要素,其中既有起核心作用的客观行为要素,如抢劫罪中的“暴力”与非法取财行为,其直接反映该种危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也有一些是危害行为之外的主客观事实要素,如抢劫罪中的“当场”,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中的“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等危害行为发生的条件、场景或前提要素,以及特殊主体、特定犯罪目的、特定犯罪对象等。这些内容之所以从特定犯罪所包含的诸多主客观事实因素中被遴选出来,成为犯罪构成要素,略作分析则不难看出,作为犯罪构成要素的事实通常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与客观危害行为密切关联;二是能够从不同侧面进一步揭示危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如果不具有这种特点或作用,一般说来则不能成为犯罪构成要素。由此以观,在界定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内涵及外延时,应当关注的事实是,与侵占行为直接关联的因素是行为人的“职务”或“职责”,至于行为人是以正式职工、还是临时工的身份担负该项“职务”或“职责”并利用其便利,对侵占行为的实施、完成以及危害性大小来说,可谓并无大碍。质言之,诸如正式职工、或者临时工这种单纯的身份事项,一般并无刑法意义,只有与一定的工作职责相联系的身份事实,才有作为犯罪构成之主体要素来规定的必要性。因此,把在一段时间内实际担负单位工作职责的人,解释、认定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应当讲这一结论契合犯罪构成要素的遴选与设定规则。

刑法条文: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款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延伸阅读
  1. 老板拖欠工资,员工可以私自收款吗
  2. 职务侵占罪的立案和追诉标准分析
  3. 挪用资金罪司法解释
  4. 职务侵占罪的法律处罚
  5. 职务侵占罪属于什么犯罪类型

合同纠纷热门知识

  1. 车辆抵押合同范本
  2. 装饰公司用假材料如何处罚
  3. 出租车租车合同未到期如何中止
  4. 仅有合同能说明买卖关系成立吗
  5. 合同有效期和合同履行期的区别
  6. 承租人租赁用途出租人是否有权过问
  7. 中介跑路房东可以赶走租客吗
合同纠纷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